联系电话:0311-86048856

当前页:首页 > 记忆河北

【记忆·那时那人那事】作家 梁斌

发布时间:2018-10-11

 

作家梁斌  (原载《河北画报》1980年第1期)


辛一夫  撰文    唐永琳  张勇  摄影



第四届全国文代会,象溶溶春风,吹暖了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心田。老作家梁斌同志与会归来以后,精神愈发昂奋了。

党的招唤,人民的鼓励,使这位年逾花甲的艺术家更加焕发了青春活力。文代会闭会后的第三天,他便进入了创作境界。他要日夜兼程的提前把《红旗谱》的第三部续篇——《烽烟图》(原用《战冠图》),献给广大读者和我们的英雄时代。

在林彪、“四人帮”肆疟的阴霾日子里,《烽烟图》手稿的第二、三、四部分,悉数散失了。读者们能以欣赏的仅只是散发在报刊上的几章书。

《烽烟图》是远在《红旗谱》、《播火记》以前着手创作的。假如手稿真的被出于喜爱这部书的人为己有,它和读者见面的时间,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时隔二十余年,即使作者文笔老健、驾轻就熟,至今仍然富有极炽热的创作激情,如果重新构思,工作量还是十分浩瀚的。

妖雾终于消散了,群星灿烂的中国文坛,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充满了无限生机。一九七九年春夏之际,这些佚稿又回到了作家手中。原稿被保存得相当完整,牛皮纸封皮上还画了丛枝繁叶茂的翠竹,可见在革命进程的风风雨雨里,人们多么珍视他!这个失而复得的小插曲,又说明了多少事情!

运用形象思维方法的小说创作,是极为艰巨的艺术劳动。象长篇名作《红旗谱》这样百余万言的巨著,它的第三续篇《烽烟图》又是完成在《红旗谱》以前的稿子,其人物典型形象的发展、历史背景的勾勒、故事情节的展开,都要脉络清晰、首尾相接、生动活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工作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作家梁斌同志,出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要争分夺秒的尽快完成它。每晨五时左右起床,无间寒暑的锻炼身体以后,便任笔驰骋了。在紧张的写作余暇,以绘画和书法缓解疲劳的思维活动。这种休息手段,其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绘画要“立意”,也有个典型化的过程,和小说创作有其共同之处。我们看他笔下傲然出水、出淤泥而不染的《墨荷》、顶天立地、苍劲挺拔的松树形象,以及“丈夫立如松、仰头低天穹”的题画诗,和英雄形象朱老忠的精神风貌又何其相似这不也就是作家革命风骨的写照吗!“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诗、文画相通”,信然!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初,在天津举办的“三作家—梁斌、冯骥才、辛一夫——金石书画展”上,展出了梁斌同志的一些绘画作品,并得到美术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赞赏。他的业余艺术劳动——绘画和书法,在朝气蓬勃的新长征路上,也为我国繁花似锦的艺坛添加了异彩!

我们期望《烽烟图》和《翻身记事》(下卷)早日和读者见面,也希望梁斌同志笔耕骤健频染丹青!




注:梁斌(1914~1996),是中国作家,蠡县梁家庄人,毕业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原名梁维周。其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在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和新闻方面的基层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1996年6月逝世,安葬于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